在西安文理学院二届二次教代会上工作报告
作者:信息公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2-08   点击数:
 

  一、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推动事业全面发展

  2013年3月二届一次教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按照三年规划实施“513”工程,开展2014年度23项重点工作,启动“三风”教育整顿活动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开放办学和校园基本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发挥高校政治优势,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初,我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在市委第二督导组的指导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任务,集中解决一批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改善一线教师办公学习条件,制定校内临时用工管理办法,缓解青年教师职称评聘难的问题等,完成了16项整改任务,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013年以来,学校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简会议和文件,加强对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基建项目、物资采购、招生就业、职称评审等工作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务、校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各种会议、公告栏、网站等,对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事项、干部任免、规章制度等予以公布;开展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职工廉洁从业、学生廉洁修身教育,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坚决维护学术风气和政治纪律。

  三是开展“三风”教育整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校风、校纪建设,今年6月,学校出台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教育整顿活动,使职能部门的工作纪律明显改善,中层干部的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明显增强,学生基本杜绝了上课玩手机、看手机现象等。目前,“三风”教育整顿活动正在深入开展,良好的作风、教风和学风正在形成,并逐渐成为我校的文化品牌。

  (二)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整体办学质量

  一是开展双学士教育试点。2013年学校成为省内同类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4年首批教育试点的42名学生开班上课。

  二是本科教学工程再添新项目。汉语言文学和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增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是专业建设继续推进。学校遴选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前教育作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新增物联网工程、公共艺术两个新专业,使本科专业累计达到41个。

  四是省级教学成果奖又有新突破。两年来,学校获得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教学改革资助项目,其中1个为重点项目;《教育政策法规》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新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是成为省级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今年,我校成为首批省级转型发展试点院校。11月,我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方案和专业转型与优化工作方案。按照“一高一实”原则,实行“二八战略”,制定了“三纵三横”的专业转型和优化方案,努力开展转型发展工作。

  六是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了新平台。今年我校与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11月初成功获批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单位,开启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目前,与陕师大联合招收30名研究生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一是科研立项创新高。两年来,我校8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名教师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0项。两年中获地市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4项。

  二是科研经费快速增加。2013年科研到账经费812万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2014年度到账科研总经费有望达到950万元,增加较快。

  三是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突破。“移动电子商务工程实验室”获批市级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立项,并获得陕西省商务厅、西安市发改委、西安市商务局扶持资金275万元;“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两个实验室双双实现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工程实验室项目“零”的突破。

  四是加大政校、校企合作力度。学校召开了与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和西安市三大国企的政校合作论坛,开展双边深度合作。与市级部门联合成立了西安旅游研究中心和西安统筹城乡研究中心,新建产学研基地8个。两年间,从市发改委、旅游局、水务局、秦岭办、统筹办、曲江新区、航天基地等获得项目经费610万元。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自2013年以来,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教职工继续教育,2014年有13人进修博士学位、7人进修硕士学位,“双师型”教师由教育部评估时的3人增加到34人。2013年,学校增设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两年间已有31名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

  二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2013年引进博士15名、教授3名,实现了省上“百人计划”海外人才进校工作“零”的突破;2014年引进博士8人,硕士5人。

  三是努力推进职称优化。2013年我校新增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共有222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了专业技术等级;2014年积极调整职称比例,上报正高级职称申报人选12人、副高级职称申报人选22人,使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是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人员。2014年,公开招聘事业编制辅导员10名,公开招聘人事代理人员14人,这是我校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足配齐了辅导员。

  (五)营造立德树人氛围,不断提升培养质量

  一是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切实做好困难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两年间,接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2000余人,建立了奖、助、贷、减、补及勤工俭学的奖助工作体系,筹集政府、银行、社会各界奖助资金6000余万元,近2万人次获得奖励或资助。每年举办就业指导20场,每年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我爱我家”和“阳光体育”活动。

  二是招生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在陕西招生录取文理科分差不断上升。2013年在陕录取最低分比省控线文史类高出27分,理工类高出24分。2014年分别高出30分、29分。在2013年最难就业季,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达到91.77%,今年已达到90%,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学生获奖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我校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12项,其中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第八届全国 “飞思卡尔”杯国家二等奖1项,西部赛区一、二、三等奖5项;第九届“挑战杯”省级二、三等奖5项;第三届全国工程训练大赛获省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014年,我校共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个,获陕西省第九届创业大赛铜奖6项;第六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3项;获第三届全国高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片段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第九届全国 “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西部赛区二等奖2项。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我校荣获了一金三银三铜的好成绩。

  (六)创新管理工作思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学校章程已通过核准。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研究制定了《西安文理学院章程》,规范了学校功能、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教职工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等。今年9月,省教育厅已经核准通过了学校章程,并向社会公布,这是我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

  二是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推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二级学院决策机制。特别是实行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各学院在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作量审核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

  三是实现了一级财政预算管理。2013年我校从事业财务管理系统转变为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健全财务运营模式。2014年,我校从西安市二级财政预算单位变成了一级财政预算单位,赋予了更多的财务管理权利,各项报批流程更加便捷。

  四是深化高新校区物业管理改革。实施和不断完善“大系统、大后勤、全服务、齐覆盖”工作格局,对学校洗浴中心、操场维护等实行外包,扩大餐厅调剂档口比例,建立了既有后勤社会化改革特点、又符合学校实际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提高了后勤物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七)拓展开放办学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邀请诺奖大师和院士来校讲学。继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斯泰茨教授之后,2013年又邀请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博士到校为师生作主题报告,邀请美国蒙特利尔中学管乐团到校与我校师生开展交流演出。邀请李佩成院士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二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取得突破。两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蒙哥马利学院、莱特州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等签订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派出130多名学生到台湾、泰国、日本、美国等学习、实习或实践。尤其是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与我校日语专业开展的“2+2”合作模式,实现了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实质性突破。

  (八)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切实改善育人条件

  一是为教室安装空调和风扇。去年学校设法扩大了图书馆室内空间,安装了大功率双向空调。今年夏天来临时,学校再次加大投入,为所有大教室和学生餐厅安装了空调,还为所有的教室添加了风扇,让师生度过了一个凉爽的夏季。

  二是学校宾馆、新建食堂和校医院等投入使用。在北门外引进社会资金共建的学校宾馆于今年7月投入运营;暑假期间,学校对学生旧食堂、浴室、理发室等进行了改造,9月投入使用;9月,我校与市第一医院合作建立的文理医院和学校新建食堂也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生活。

  三是完成了教学广场改造和环境绿化提升工程。今年4月以来,在市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新栽大树1382棵,有桂花、国槐、雪松等,使校园朝着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一季彩叶的方向迈进,校园绿化得到极大提升;同样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镜湖补水工程,完成林中路、草中路的铺设,形成地上有路、路旁有树、树下有景的格局;同时利用暑期放假时间,动员各方力量,改造教学广场,去掉了原来的白色瓷片,重新铺设了石材和透水砖,极大地减少了夏季烈日下光污染和雨雪季节的湿滑路况。

  四是实现了市政集中供暖。经过今年暑假加班加点的艰苦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我校终于告别了烧锅炉供暖的历史,实现了市政集中供热,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一个温暖的冬天。书院校区的供暖、翠华路家属区的供暖等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顺畅等问题,这些以前已做过许多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二、锁定目标,寻找差距,明确今后主攻方向

  今年9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分析了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我校的奋斗目标是早日建成西安大学。为此,校党委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成为省级转型试点高校,第二步成为硕士授权单位,第三步建成西安大学。具体来说,2014年进入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通过2—3年努力,成为教育部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7年力争获得专业硕士教育资格授权,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20年争取建成西安大学。

  西安大学的愿景是我们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今年6月,魏民洲书记和李婧副市长分别来学校调研工作,对学校建设西安大学也作出了明确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英杰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对建设西安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目标和任务等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我这里不再重复。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教育部受理更名大学的工作按区域三年一轮,一年西部,一年东部,一年民办院校。今年是西部申请年份,我省有陕西理工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医学院四所院校经省政府推荐,向教育部提出更名为大学的申请。下一次西部院校申请的时间是2017年,再下一次就是2020年。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不过六年时间,我校只有两次申报的机会,所以我们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2017年冲刺大学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开展,利用三年时间,向西安大学冲锋。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问题和困难,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去抓,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去攻,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自然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但是,教育部更名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状况离大学的目标到底有多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

  大学的条件或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之中,即1999年施行的《高等教育法》、2002年国务院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此外还有一些文件。综合起来,更名大学条件或标准,可概括为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和领导班子七个方面,具体分解为27项指标。记得2012年11月,我在全校干部十八大精神辅导培训会上,曾经向大家介绍过关于大学设置的若干要求。今年8月在新学年开学的干部大会上,我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今天,我就大学设置的27个标准向大家作一全面介绍,重点就我们没有达到的指标做一分析。

  (一)办学规模

  一是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我们目前学生为13458人,已达到标准;二是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对应我校的本科人数就是670多名研究生,我们现在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要适当控制本科生规模,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办学层次上。

  (二)学科专业

  一是要求普通本科专业总数在20个以上,我校现有本科专业41个,不存在问题。二是要求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我校学科门类有9个,但根据学科专业定位和发展状况,初步确定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作为主要学科。三是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我校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可以达到要求。四是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本科以上在校生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以上硕士学位授予点。按照我校现有在校学生总数,主要学科的在校生要达到1800人以上,据初步测算,我校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在校生基本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但没有一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点。

  (三)师资队伍

  一是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目前我校全校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生师比为21:1,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学生数或增大专任教师数。二是兼任教师人数应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我校目前兼任教师只有34人,占5%,不存在问题。但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聘请更多的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兼任教师的比例就会提高。三是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我校硕士以上教师401人,占61.88%,达到了要求。四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我校目前博士76人,占11.7%,明显不足。如果按我校专任教师编制数,应该具有150名以上的博士。五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我校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274人,明显不足。六是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不低于100人,我校教授只有67人,也明显不足。

  (四)教学科研水平

  一是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我校已顺利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二是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我校在201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尚差1项。三是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我校2012年为350万元,2013年为812万元,2014年有望达到950万元,离指标要求相差较大。四是近五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我校2012年有2项省部级奖励,2013年1项,2014年2项,加起来不过5项,至今还没有国家级奖项,差距较大。五是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还差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六是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我校1个都没有。七是至少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我校没有。

  (五)基础设施

  一是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我校占地741亩,生均占地面积36.6平方米,虽然不足,但教育部对此项指标已不作硬性要求。二是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我校为12.3平方米。三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应不低于5000元,我校为6873元,达到了要求。四是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我校生均图书102.69册。五是拥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我校可以达到。六是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有稳定可靠来源和切实保证,我校除市政府每年按生均12000元标准核拨经费外,还有基建、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可以满足要求。

  (六)领导班子

  要求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领导班子。我校领导班子完全符合要求。

  可以看出,我校目前能够完全达到要求的,只有13项指标,没有完全达到和完全是空白者就有14项,这些主要集中在教授和博士总量、科研经费及高级别的教学和科研奖励、硕士研究生培养三个问题上。我们只有搞清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明确我们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设计好我们的发展思路,制定好我们的发展规划。

  三、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我们要在短短的三年内,达到100名以上教授,150名以上博士学位的教师,10个硕士点和68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谈何容易。如果按照常规发展下去,西安大学的目标只能遥遥无期,只能是挂在我们嘴边的说词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措施,实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我们的目标。为此,校党委确定2015年为“工作创新年”,我围绕西安大学建设就工作创新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创新人事工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发展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申办硕士研究生点,建设西安大学,我们必须强化师资优先的战略思想,建设一支以优秀人才为核心的教师队伍。

  按照转型发展和建设西安大学的要求,创新人事管理工作。在明年的聘任工作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采取评聘分离的方法,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谋划人才建设工作,重点提高三类人才的总量和比例。一是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和比例,特别是教授的总量;二是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要把100名教授、150名博士生和50%“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分配到每一年,作为定量指标,限时完成。

  要把人才引进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拓展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思路,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脱颖而出;要到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挖掘优秀年轻博士来我校工作,解决好引进人才的家属安置、生活待遇和事业发展平台问题,使引进人才能够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强与市级人事管理部门对接,扩大我校高级职称的比例,为我校优秀人才的晋升和引进教授开辟道路。设法延长我校教授退休年龄,进一步提高教授待遇,提高教授学术地位和学术话语权。

  根据转型发展的要求,为应用技术类型专业配备足够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建设在教学工作会议上已有充分的讨论,学校将出台新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方案,支撑我校转型发展。

  建立教师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每一类教师的职责要求,实行不同的考核形式,如任期考核,按照任期内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标志性成果考核,按照教学科研的标志性成果和奖项进行考核;还有应用型能力考核、科研成果效益考核、学术影响力考核、团队竞争力考核等,形成“多种考核,综合评价”,鼓励各类教师有所作为。

  (二)创新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首要的最基本的工作。我校也是一个定位为“教学型”的院校,所以我们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但是,我校教学工作始终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没有亮点出现。我们要从转型发展、申办硕士点、建设大学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创新教学工作。

  以专业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以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为目的,紧密结合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西安支柱产业,开展专业转型发展工作。要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一专业多方向”的局面,促进专业群、学科群的集成优化,为学生创业、就业、择业提供支撑。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要按照教育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的要求,创新课程体系,重视四类课程的开设,核心课程要开足,专业课程要开精,选修课程要开好,公共课程要开活,以灵活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照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和新的知识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感。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把生产过程引入教学。没有科学研究作基础的教学,是低水平无价值的重复行为,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生产过程的教学,是空洞的教条式行为,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改革,一是将更多的教学管理权下放给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二是探索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积极引进企业进驻校园,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吸引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三是探索管办评分离办法,尤其是办学和评价的分离,分类制定对各学院教学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等评价办法,推动“三纵三横”专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实现。

  积极探索专业基础上的自主选学制度。学生在学完规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可不分学科专业,在全校自主选择适应个性发展、符合生涯规划、有利将来就业的课程,形成“大专业、宽路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格局,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教师教学积极性。自主选学制度可与学分制结合起来,进一步思考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可能性,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创新工作就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建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按照建设大学的要求和工作进度,认真谋划,主动出击,积极争取,扩大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申办我校专业硕士学位点,力争在三年内实现10个硕士点680名硕士的艰巨任务。

  (三)创新科研工作

  我始终认为,不搞研究就不能称之为大学,不搞研究绝对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是这样。我校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科研总量、科研经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和奖项依然不足。数量上的快增长、大跨越,质量上的竞争力、突破性都远远不能适应建设西安大学的需要。

  科研工作应当遵循“顶天立地”的战略。“顶天”是要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努力向高精尖发展,争取国家级、省级的科研项目和奖项;“立地”是在应用学科方面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增强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的能力。

  今后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建设大学的指标要求,在三年内实现3000万元科研经费、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任务。科研工作关乎着学校是否能够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是否能够建成西安大学,也关乎在座各位教师的职称评聘和个人发展,所以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抓好科研团队的建设,形成以教授统领科研工作的局面。比如每一个二级教授背后,都必须配备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每一个三级教授背后,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研究小组;每一个四级教授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每一位教授都必须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要出台激励政策,调动教师资源,搭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学研究项目,撰写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争取高层次的科研奖励,在学生中形成科学研究的风气,鼓励学生成长成才。

  下一周,我们还要召开科技工作会,出台鼓励科学研究的有关文件,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四)创新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创新力的强弱。我们要按照建设大学的目标,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建立健全适应学校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新修订学术委员会规程,充分体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二是建立更为清晰的两级管理体制。按照学校章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划分两者的职能,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学校主管战略决策和目标制定,由各个处室组织执行;学院负责实施过程,具体完成目标任务;两个层面都不能缺位、不能错位、不能越位,各个单位都有充分发展、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是充分体现津贴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根据建设西安大学的主要任务,重新审视和修订绩效津贴分配方案,切实将绩效津贴分配改革与市级目标考核和校内考核结合起来,重点向承担重要建设任务并按期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要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训,充分发挥津贴分配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早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四是其他管理工作都要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为学生日后工作提供支持;后勤管理要积极探索社会化管理,探索服务外包新机制;财务管理要突出教学科研工作的经费使用,对转型发展专业、申办硕士点、承担建设西安大学重任的部门予以重点支持等。

  在现阶段,我们管理工作一要体现定量原则,实行量化推进;二要体现诊断性的原则,提出建设性意见;三要体现发展性的原则,形成长效机制;四要体现资源配置动态性的原则,实行滚动调节。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